最近这段时间,很多朋友都跟我说:
“老高,现在AI工具越来越多了,但怎么感觉越用越挫败?不是AI不聪明,而是回答老是不对味。”
我太懂这种感受了。
明明花了时间精心提问,却总感觉AI没抓住重点,答非所问。
其实问题的根源,不是AI智商不够,而是——我们和AI之间的沟通,还差了一点技巧。
这篇文章,我想结合自己在AI实操中的经验,聊聊我最常用、也是最有效的四个AI提示词技巧。
如果你掌握了它们,你会发现:
AI真的可以成为那个“帮你省掉80%时间”的得力助手。

一、AI不是笨,而是“听不懂你”
在我看来,AI就像一个刚入职的“超级实习生”——
它读过全世界的书,反应快、知识广,但缺点是:理解力很依赖你怎么说话。
举个例子:
你随口说一句“帮我写一个品牌策划案”,AI可能给你一份套话满天飞的模板。
但如果你换种说法,比如:
“你是一名资深品牌顾问,过去10年专注中小企业的品牌升级。请你帮我策划一个适合咖啡品牌的线上推广方案,要求兼顾年轻人社交传播和线下活动执行。”
你会立刻发现,AI像换了一个灵魂。
回答的方向、逻辑、甚至语气,都完全不一样。
所以我常说,AI的输出质量,取决于你输入的质量。
下面这4个技巧,就是提升“输入质量”的关键。
二、技巧一:AI提示词角色设定技巧
我最推荐的第一步,就是给AI一个明确的角色。
为什么?
因为AI的知识储备太大了,什么都懂,但也容易“乱开脑洞”。
角色设定,就像是在告诉它:你要用哪一部分大脑来回答我。
比如我写教程时,会对它说:
“你是一位擅长把复杂技术讲明白的AI讲师,请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释‘提示词工程’这个概念。”
又比如在做项目评估时,我会用这个提示:
“请你扮演伊隆·马斯克,用第一性原理思维,帮我拆解这个商业模型的潜在风险。”
这样的设定,会让AI自动切换到更精准的思考模式。
这不是心理暗示,而是语言模型内部的激活机制——
角色=上下文框架,让AI在一个清晰的边界里工作。
💡进阶用法:“魔鬼代言人”模式
很多人让AI帮他们头脑风暴,但忽略了一个问题——
AI太“讨好”了,它默认你说的都是对的。
所以我经常加一句:
“请你扮演‘魔鬼代言人’,你的任务是尽可能挑出我这个方案的漏洞、风险和盲点,越苛刻越好。”
结果立竿见影。
AI从一个温顺的助理,变成了冷静的“批评家”,
这对复盘方案、优化决策特别有用。
我现在几乎所有的大项目都会走这一轮。
三、技巧二:让AI反过来问你问题
第二个技巧,很多人没想到——
把提问权交还给AI。
我们常常对AI说:“帮我写个营销计划”、“帮我做一份脚本”。
可问题是,我们自己都没理清楚要什么。
于是AI只能“猜”,结果自然差强人意。
我现在更喜欢这样开始:
“我的目标是做一个短视频项目,但你不能立刻执行。请你先像一个专业顾问一样,通过反复提问来了解我的目标受众、预算、风格、时长等。等我确认后,再开始写方案。”
这叫“反向提示词”。
等于说,让AI主动发问,帮你把模糊的想法变得具体。
这种互动过程,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洞察。
很多时候,我甚至通过AI的提问,理清了自己都没想清楚的东西。
四、技巧三:给AI喂够“养料”——上下文
AI的聪明,不在于它知道多少,而在于你让它知道多少。
我见过很多人,提问像这样:
“帮我写一篇介绍AI壁纸制作的文章。”
AI当然能写,但那篇文章往往平平无奇。
为什么?因为它没吃饱。
它不知道你的网站风格、目标受众、内容结构——它根本没上下文。
所以,我通常会在提问前,把背景说清楚,比如:
“我有一个AI工具导航网站,面向创作者群体。请根据我的写作风格和以往教程结构,写一篇1500字的实操教学。”
或者更高级一点:
直接上传过往文案、截图、用户留言,让AI“读完再说”。
现在的大模型,比如Gemini、Claude、GPT-5,
都支持非常长的上下文输入——能读几本书都没问题。
你提供的上下文越多,AI越像一个了解你业务的同事。
而不是一个随机输出的答题机器。
五、技巧四:AI提示词的任务边界写法
AI的另一个常见毛病,就是“话太多”。
尤其在专业话题上,它常常滔滔不绝,但未必对你有帮助。
我常用的解决办法,是提前设定边界。
比如我问它:
“请用非技术语言解释机器学习是怎么工作的。只讲三个核心要点,不要出现任何术语。”
又比如在做视频脚本时:
“请你输出一个一分钟以内的旁白,语气自然口语化,每句不超过12个字。”
当AI有了清晰的“游戏规则”,它就不会跑偏。
这相当于你在给它设定一个“思考框架”,
既保证质量,又节省时间。
六、真正的关键,不是技巧,而是心态
最后,我想聊聊我在和AI打交道这两年里,最大的感悟。
AI不是工具,而是伙伴。
我们很多人把AI当作一个“万能机器”,希望它完美无误。
但实际上,它更像一个天才实习生——
聪明、博学,但需要引导。
你得教它、带它、纠正它。
当它犯错时,不要急着否定,
而是去想:“是不是我没讲清楚?”
这种心态转变,会让你使用AI的体验完全不同。
你会开始“训练”它,而不是“抱怨”它。
它也会越来越懂你,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搭档。
七、写在最后
未来的AI创作竞争,不是工具之争,而是AI提示词沟通能力的比拼。
我一直相信——
AI时代的竞争,不是工具之争,而是“提问能力”的竞争。
当你学会:
- 给AI设定角色,
- 让它主动发问,
- 喂给它上下文,
- 设定清晰边界,
再配合一种“协作”的心态,
你会发现:AI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程序,而是一个能帮你思考、执行、甚至启发灵感的“隐形团队成员”。
✳️ 老高总结
用AI最聪明的方式,不是让它替你思考,
而是让它帮你思得更深、做得更快。
如果你也在用AI做项目、做内容、做变现,
建议把这四个技巧存下来——
它们会让你在和AI的对话中,节省大量试错时间,
真正做到:AI为你所用,而不是你为AI所困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12号
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12号